曙光中学英语教研组开展基于双新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1-03-24 来源:曙光中学
         (通讯员 王颖婷)2021年3月24日,曙光中学英文教研组开展基于双新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了正高级教师—张育青进行指导,由英语教研组组长肖芸主持。本次活动旨在学习“项目化学习”方式的理论,帮助推进曙光中学英语学科的项目化教学。
        张育青老师首先就项目化学习理论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等进行了介绍。项目化学习理论是从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论发展而来,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博士立足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研究现状,结合国外项目化学习的思想创建了一套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六维要素理论,包括核心知识和能力、真实情境下的驱动型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全程评价。

         事实上,新教材的单元设计其实也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特别是每个单元的self-assessment板块。这个自我评价板块正是项目化学习评价观的一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及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众多项目化实例表明,评价是检验项目化学习应用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评价是过程性和建议性的,评价的制定者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尤为重要。
         最后,张育青老师也和我们分享了她在项目化学习方面的实践案例—《构建灵动教学生态,提升英语学习活力》。这对我校英语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案例表明,对比之前的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化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操练、模仿和背诵,而是给予学生空间自主探索,基于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真实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合作的问题。整体来看,项目化学习模式的优势明显,对于它的研究要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应用项目化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于各个学科之中,探索该学习模式的应用方式和教学策略,侧重整体项目化学习的框架应用。另一方面,在项目化学习应用实践的基础上,聚焦于项目化学习的若干优势之一,针对具体问题进入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使之更好地应用,激发其应用的生命力。

        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深刻理解项目化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在案例学习中体会到项目化学习可以弥补任务型教学的不足。因此,项目化学习应被积极尝试,如此才能打破过分偏向知识传授的瓶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