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习方式转变乃校本课程真义
发布时间:2014-09-01 来源:

【国家给予地方与学校的课程权力不是让你站在地方与学校的立场增加规定性的学习内容,而是让可能更了解学生的地方与学校,从学生的立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可能超越限定性学习的束缚,呈现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词。不少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教育联系在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校本课程,其意是课程决策权力的分散,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从已有的课改实践看,许多地区与学校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补充。但大家多从学习内容的补充入手,将校本课程建设视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许多必修课程以外的学习内容被吸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程。这是一种常见的倾向。但这未必是校本课程的真义。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学习内容的补充,而是学习方式的补充,是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今天的学校教育给予孩子们的规定性的学习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国家给予地方与学校的课程权力不是让你站在地方与学校的立场增加规定性的学习内容,而是让可能更了解学生的地方与学校,从学生的立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可能超越限定性学习的束缚,呈现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态。

在我国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学术性课程的比重总体上是偏大的。而且由于较为统一的、以纸笔测验为主要形式的、学术性课程的考试在学业评价中的权重太大,大量中小学处于“以考定教”的状态。而且,因为评价技术的限制,“知识立意”的测验占了主流,听讲与操练几乎是学生学习方式的90%。它关注学生在短期测验中的表现,而忽略学生长远意义的发展。这是当前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比较中最为劣势的所在。

所以,校本课程的“补充责任”不能再在“旧方式的新内容”上动脑筋,而应在“新方式的新内容”或“新方式的旧内容”上发展。著名的戴尔“学习金字塔”曾比较分析了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演示、小组讨论、做中学、马上应用/教别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结果的驻留率。今天的校本课程必须要去探索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等领域,以弥补现实中强势的学术性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

其实,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课程中就有一门重要的课程。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应是立足地方与学校实际的,而校本课程恰又是综合的、实践化的。所以,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如果继续按“分羹”的模式,每周你1课时,我1课时。这些课程最后就会被“蚕食”。与其被“蚕食”,不如团结起来,让孩子们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文/张丰)

 

 

来源:新校长传媒

 

分享到:
相关信息